浅探二十一世纪教会音乐牧养的路向
文:Ruth
基督教被称为音乐的宗教,已成为世人的共识。纵观历史长河:教会音乐影响着整个西方音乐的发展。在教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很难想象可以没有音乐出现。马丁·路德曾说:“音乐是上帝赐给我们的最可爱且最尊荣的恩赐之一。”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教会音乐受到多元化潮流的影响,应运而生了许多风格,使得教会内部在“传统与“流行”“专业”与“非专业”等问题上出现不少争论。笔者根据中国教会现状,从教会音乐的“圣”与“俗”和教会音乐的处境化、教会音乐的多元化三方面浅谈二十一世纪中国教会音乐牧养的路向。
一、教会音乐的“圣”与“俗”
1、回顾历史
在教会历史上,音乐的“圣”“俗”之争一直是个热门话题,这一争论伴随着教会音乐的发展。中世纪初期,教会音乐以素歌为主,音乐情感要求是节制的。当发展到复调音乐时,天主教认为只有纯四、纯五、纯八度音程才是圣洁的,才可用来献给神,因此,早期的教会复调音乐只能使用纯四、纯五、纯八度音程。当时,三拍子的音乐被认为是代表上帝的三个位格,是适合使用的。中世纪时,不仅在旋律、音程、节拍的使用上有“圣”“俗”之分,圣诗的语言也被限制为拉丁文。此外,当时的乐器也被视为是不适合在教会使用的,教会音乐一度是只有人声的音乐,直到13 世纪后期管风琴才被作为唯一可以使用的乐器进入教堂。随着文艺复兴运动人文主义思潮的觉醒,教会音乐也越来越多地受到世俗音乐渗透,出现了夹杂世俗曲调的复调、复歌词音乐。到了巴洛克时期,教会音乐在形式上越来越丰富,出现了唱剧、康塔塔等形式,语言也不再仅限于拉丁文。教会音乐不再仅限于无伴奏的人声音乐,巴赫甚至将纯器乐的音乐献给神。此时期,音乐家们还直接将世俗曲改写成宗教曲。古典浪漫主义时期,教会音乐更是丰富多样,音乐家们可以使用各种形式表达个人对上帝的情感。
2、教会现状
历史发展到了今天,教会中不仅可以听到传统意义的“古典圣诗”,也可以听到现今世界流行的各种风格的曲调。乐器种类也不再只有管风琴、钢琴。一些事工比较完善的教会中,不仅有使用钢琴、管风琴,还有成立管弦乐队、电声乐队、民族乐队等。面对不同风格的崇拜方式,教会音乐的“圣”与“俗”再次成为人们争论的话题。这种所谓的“圣”与“俗”之争,换言之,是对在崇拜中“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的使用之争。许多人甚至直接把“圣”等同于“传统”,“俗”等同于“现代”。
偏爱传统风格的人认为,传统风格的诗歌是经典的,能带给人“圣”的感觉。传统风格甚至成为一种敬拜的习惯,如果不是使用传统风格的敬拜似乎就没有敬拜的感觉。他们认为现代风格的诗歌水准粗劣,音乐和歌词都太肤浅,不配用来敬拜神。
而反对者则认为,现代风格的诗歌符合时代潮流,可以活跃崇拜的气氛,吸引更多年轻人。时代在进步,教会崇拜当然也应与时俱进,不应让教会崇拜只给人留下古板、保守的印象。他们认为很多传统诗歌已经唱了几十年上百年了,早已过时,现代人已无法欣赏了。既然现代的年轻人们喜欢节奏强劲、震耳欲聋的流行风格,,教会应该“向什么人说什么话”这样才能够引起现代人的共鸣。
3、何谓“圣乐”?
在教会内持不同意见的两方争论中,大家似乎忽略了一个关键的问题,什么是“圣乐”?音乐本身原无“圣”“俗”之分。音乐是神给人的美妙的恩赐,是一种超越语言的言说。“音乐之父”巴赫认为在上帝眼中,人世间没有所谓的“圣”“俗”之分,只要此生对上帝用心,一切都是神圣的。根据旧约圣经的记载,归给耶和华神的就是“圣”的。出埃及记二十章八节中提到的“十诫”第四诫中说,“当纪念安息日,守为圣日”;利未记二十章中,神让摩西晓谕以色列民时曾说:“你们要归我为圣,因为我耶和华是圣的,并叫你们与万民有分别,使你们作我的民。”由经文可见,当我们分别安息日给神时,安息日就被作为“圣日”;当神拣选以色列民归为祂的民时,他们就被称为“圣民”。同样,“圣乐”之所以为圣就是单归给神使用的音乐,是分别为圣的音乐。因此,为了献给神而创作,并用于教会中的音乐就是“圣乐”。既是圣乐就无“传统”“现代”之分,因为当今的“现代音乐”就是将来的“传统音乐”。在时间的长河中,不可能存在不成为历史的“时代”但献给神的音乐无论在哪个时代都是“圣乐”。
对于那些偏爱现代风格,希望摒弃传统风格的人们,他们忘记了一个事实,即基督教是一个有历史传承的宗教。从创造天地开始,上帝在人类历史中从未停止祂的工作,希伯来书中说“祂常用祂权能的命令托住万有。”历代的圣徒们也“如同云彩围着我们”,在不同的历史时代见证着神的荣耀。“'传统’是我们效法的楷模,错过了体会圣灵工作的历史,少年人因此没有模仿的对象,青年人想不起'根’来。老年人失去了奋斗的盼望,学者失掉理论基础,牧者失去典范,崇拜者不知追本溯源,教会建筑者不懂声音、光线的神学,歌者失去二千年来可选用的风格,祷告者未能接触虔诚的祷文,主礼者不识礼仪,作曲者不晓得聆音说理、闻乐敬畏,神学家失去思想脉络,圣徒失去了以先圣前贤作相通的对象。”““传统”不是旧事物、旧习惯,却是突破历史事件的表面,进入历史蕴含的真正意义中。“基督徒视传统如走入圣徒的行列。”9因此,当我们在教会中颂唱“传统圣诗”时,也是与历代的众圣徒们团契相交了。“我们需要珍惜这种信仰的历史延续性,不能切断基督教会的过去”。所以,偏好“现代”风格不应摒弃“传统”,“向什么人说什么话”也不应只是简单地迎合大众的喜好,追逐时代的潮流。
然而,那些只接受“传统”风格,反对“现代”风格的人们,忽视了历代神的百姓“向耶和华唱新歌”的事实。回到圣经中我们可以看到,从旧约到新约,不同时代不同身份的人们常向神献上赞美之祭。诗篇九十六篇中说:“你们要向耶和华唱新歌。”诗人在唱新歌的同时,也引用了一首旧的诗歌。毕竟,强调历史性不表示要忽视时代性。
因此,“传统”与“现代”两种风格并非水火不容,“圣乐”也非只是曲高和寡的音乐,关键是要分别为圣单单献给神。圣乐是以人的语言传达崇拜的工具,也是我们个人回应上帝在历史中故事的工具。因而,优秀的“圣乐”是能使人的心越来越归向神,生命越来越成熟。十一世纪圣乐的发展,不应只在“圣”与“俗”的争论中徘徊,而应向保罗说的那样,“心意更新而变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也向神唱“新歌”。
二、教会音乐的处境化
1、处境化的必要性
教会所献的祭,是要叫人在耶稣受苦的真理里得以成圣3,所以赞美之祭也理应成为使人成圣的器皿之一。教会音乐不只是主日崇拜或者日常聚会程序中的一个项目,它也是承载圣道的器皿。正如新约圣经歌罗西书三章十六节中所说,“当用各样的智慧,把基督的道理丰丰富富地存在心里,用诗章、颂词、灵歌,彼此教导,互相劝戒,心被恩感,歌颂神。”在崇拜中,圣乐与圣言一起表彰福音的本质。圣乐事工就是帮助会众去建立能应用于每天真实生活信仰的方法之一。藉着圣乐所承载的道、所表达的神学,会众的生命一点点被建造,并渐渐趋于成熟。纵观中国教会历史,从大唐景教、元朝的耶利可温,再到明清之际天主教、基督教传教士来华传教的过程可以看到,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情况与基督宗教和中国文化融入的程度密切相关。当基督教文化能适应中国文化时,教会就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历史发展到了今天,虽然互联网的出现令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缩小到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上,但文化的差异仍然令不同国家、不同语言、不同背景的人们对同样的事物持不同的认识、不同的理解。既然福音是为每个人而预备的,圣乐所带来的牧养功能是针对每个信徒而言的,则圣乐所表达的内涵需要让受众都能明了。因此,处境化即适应文化,是圣乐作为福音模拟并牧养会众的一个必要部分。
2、中国教会现状
在教会生活中,众所周知圣乐事工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事工。很多教会的领袖或者圣乐事工的负责人将对圣乐事工的重视等同于追求教会音乐的专业化。在诗班中,指挥、领唱、司琴的技术专业性成为衡量诗班好坏的重要标准。教会音乐的选取也常常超越会众的接受能力,一味追求所谓的专业性、艺术性。诗班在崇拜中可以不加解释地使用会众无法理解的语言献诗;在各种重要节期的聚会中,诗班更是不顾及自身的实际水平,选择无法驾驭的高难度曲目,花费大量时间加班加点练习预备,以显示诗班实力;在联合赞美会中,来自不同教会的诗班争相献技,比拼难度和专业性,使赞美会俨然变成基督教合唱比赛。教会中,这种追求音乐专业至上的习惯,使得圣乐的牧养功能大打折扣。圣乐工作者为了追求音乐的专业性而忽略了圣乐的目的和真正的功能,他们为了满足自身对音乐的喜好而忘了顾及会众是否明了圣乐中所表达的神学。这样做的必然结果是把会众变成了观众,把崇拜变成了音乐会,教会音乐失去了其本该扮演的角色。
3、如何处境化
(1)建立正确的圣乐观
当我们探讨中国圣乐二十一世纪的发展路向时,不能回避中国教会目前存在的一个问题,那就是缺少对圣乐的正确认识。正确的圣乐观将决定圣乐发展的路向。从前面提及的教会音乐现状,我们不难看出,教会领袖及圣乐工作者,常常将圣乐看为一种吸引人到教会的手段抑或是彰显教会圣乐事工发展兴旺的工具。这种对圣乐认识的偏差,造成教会中纠缠于教会音乐“圣”与“俗”的争论及追求教会音乐的艺术性、专业性。因此,要改变圣乐在中国教会中这种尴尬的境地需要在教会中建立正确的圣乐观。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首先,是对教会领袖和圣乐工作者的教导。教会领袖及圣乐工作者,在教会圣乐事工中起主导作用。当教会领袖及圣乐工作者认识到圣乐是单单献给神的音乐时,他们就会知道不应该按照个人的喜好选择教会音乐;同样,当教会领袖及圣乐工作者认识到圣乐也是承载圣道的器皿时,他们就会知道教会音乐不应该只追求专业性、艺术性,更重要的是应该让会众明白音乐中表达的道,并在音乐中被神塑造。
其次,是对会众的教导。会众是教会崇拜中最大的群体。在崇拜中,会众常常被看为观众,会众自己也常常从崇拜中抽离,将自己作为崇拜的看客,却不清楚自己也是崇拜的参与者。在中国教会,对会众而言,崇拜的主要内容就是听道,其余部分都是无关紧要的。因此,要发挥圣乐的牧养功能,对会众的教导也是至关重要的。这种教导可以通过教会周间培训及主日崇拜的进台信息达成。此外,对会众的教导不仅是对崇拜及圣乐的认识的教导,还需要让会众明白圣乐中的象征意义。音乐的本质是神秘的和抽象的,是一种超越的语言,尚且无法用文字表达。“更何况从某种意义上说,音乐也是开放的,它所承载的内容对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因此,对圣乐中象征意义的教导也是必不可少的。通过上述的教导,会众将渐渐回归崇拜者的身份,并在崇拜中藉着圣道、圣乐与神相遇,生命被神塑造。
(2)文化融入
圣乐不仅是一种纯粹的音乐语言,它是神学的载体,也是文化的载体。中国教会圣乐的发展需要文化的融入。这种文化的融入,需要建立在了解教会所处地区的文化及所在教会会众文化背景的基础上。
I.语言和音乐层面的拼接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当谈及文化融入,不能不说到语言的使用问题。语言的使用不仅仅是指选用的诗歌歌词是中文而已。当一个北京人到福建旅游时,可能会遇到听不懂福建普通话的尴尬情况,因为不同地区的人们对同一件事物的表达会使用不同的言语。例如,笔者所在的地方习惯称“前奏”为“过门”,但生活在其他一些地区的人就认为“过门”是指姑娘出嫁。可见,不同地区的语言表达方式存在差异,关键词语的使用方式甚至会影响诗歌内涵的正确表达。因此,对于不同地区的教会,应该选择适应本地区语言表达方式的圣乐。一味的“拿来主义”将影响圣乐中神学的表达。这种语言的拼接,可以通过对圣乐中关键词语的解释或者再翻译达成。
同样,对于音乐的理解也受区域文化的影响。例如,中国的传统音乐为五声调式的单旋律音乐,而西方音乐主要是大小调体系的和声音乐。因此,中国人对音乐的接受习惯与外国人也存在差异。此外,同为中国人,不同教育背景及不同地区的会众仍然存在理解差异。可见,音乐层面的文化拼接也会影响会众对圣乐传达信息的接受情况。故,中国教会的圣乐工作者也应该从此角度选择合适自身教会的圣乐。
II.本色圣乐的创作
圣乐文化的融入不是一个立竿见影的工作,而是需要长期的努力。随着二十世纪初自立运动的兴起,许多中国基督徒前辈们一直为神学处境化做出各种努力和尝试,其中也包括圣乐民族化的创作。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化也是在变化发展的,因此,处境化的过程也需要与时俱进。当今天我们看到圣乐中的语言、音乐存在文化差异时,为了有更多适合当代各地教会使用的圣乐资源,我们应该鼓励更多优秀的本色圣乐的创作。这种本色圣乐的创作既是实现文化融入的径之一,也是圣乐与时俱进的表现。当然,本色圣乐的创作不是没有神学地单凭所谓圣灵感动只为表达个人情感的创作,而是要基于整全有序的圣诗神学的创作。这种圣乐是音乐与神学的结合,不仅具有艺术价值、美学价值和文化价值,还蕴含了道的真理价值。此外,本色圣乐的创作还应考虑各个年龄段的受众,让不同年龄段的会众在圣乐中被塑造生命。
三、教会音乐的多元化
如果说教会音乐的处境化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当地、当时代的文化,让会众们能在自己熟悉的文化中理解音乐中所承载的道,以达到教会音乐的牧养功能,那么,教会音乐的多元化就是要见证主的丰富。主是生命的源头,祂的丰富是人类用语言都无法表达穷尽的。敬拜的群体宣告、实践了耶稣带来的丰盛生命,无论在恩赐、多元的技术、曲目、语言、种族等方面,都可以见证主的丰富。当我们在颂唱不同区域、不同风格的圣诗时,也是与不同地区肢体们一起团契,一同敬拜神,因此,教会音乐的发展需要多元化。但这种多元化是建立在会众已能理解并接受的基础上。生命的成熟是一个过程,同样,对圣诗的接受及了解也是一个过程,需要在生命及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达到相应的程度时,不仅了解了崇拜的意义,及诗歌所要表达的神学,且在音乐上建立了开放的接受能力。教会音乐多元化,是中国圣乐发展的方向,但不能急于求成,需要从易到难地积累及教导。
结语:
圣乐是分别为圣、单单献给神的音乐,它不拘于传统抑或现代风格。二十一世纪中国教会音乐的发展应考虑传统与现代风格的平衡及圣乐的处境化,以实现圣乐的牧养功能。圣乐的处境化,需要圣乐工作者们的共同努力,先从观念上有正确的圣乐观,再因地制宜地创作更多优秀的教会音乐。圣乐的处境化,既不是一味的“拿来主义”也非一味摒弃他者,而是让福音文化与本土文化融会贯通,以更好地彰显神的道。此外,在处境化的基础上,中国教会音乐也需要迈向多元化,让中国的信徒们在全世界多种多样的圣乐中经历神的丰富,见证神的丰富。
参考书目:
1、翁翠琴著,《圣乐与教会牧养》,南京:金 陵 协和 神学院2012 年
2、罗炳良著,《圣乐综论》,香港:天道书楼有限公司,2000年
3、韦伯著,陈永财译《崇拜:历久常新》,香港,基道出版社,2009年
4、马丁·路德《日用灵粮》《马丁·路德文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5、余志刚,《西方音乐简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年6、谭静芝编著,《圣乐文萃Ⅱ-圣乐教育与崇拜更新》,香港:建道神学院,2005年
7、加尔文·约翰逊著,伍德贤译,《圣乐事工(下)门训音乐事工-二十一世纪之方向》,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社,2008 年8、罗炳良著,《圣乐综论川》,香港:天道书楼有限公司,2005年
9、谢炳国主编,《圣乐与崇拜》,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3年
10、柴培尔著,宋梅琦、张怡晨译,《以基督为中心的敬拜》,美国:美国麦种传道,2011年
11、谭静芝编著,《圣乐文萃一教会敬拜》,香港:建道神学院,2002年
官方微信